透过“摘金夺银” 看上理工创新人才培养

发布时间:2024-10-21 浏览次数:16

2金4银!在2024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中,我校参赛团队在金奖数量、获奖数量上取得新突破,在上海高校中排名第三位,仅次于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。

摘金夺银的背后,是学校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成才提供的深厚土壤:围绕“专业-产业-创新创业”,优化双创资源配置,构建“双创五大体系”,打造“课训赛创产培养平台”……学校在更高层次、更深程度、更关键环节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,全力打造的“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”正源源不断释放人才培养改革的红利。

一间人人获奖的宿舍

翻开获奖名单,可以发现一个小小的“巧合”——石悦言、沈田田、张佳敏、陈雪,这4个出现在不同获奖项目中的成员,来自光电学院的同一间女生宿舍,她们负责或参与的项目斩获2金1银的优异成绩。

“我们中有三个人在各自的团队中负责上台演讲,备赛期间,整个宿舍化身‘熬夜党’,一起讨论、打磨稿子,熬到后半夜是常事。”石悦言表示,大家虽然分属不同的项目,但在宿舍里就像是一个团体,“我们的‘卧谈会’会聊各自的实验细节和遇到的困难,互相打气,这种通过一起‘打比赛’深化的友谊比比赛更重要。”

发生在这间宿舍的“参赛成长记”,与其说是巧合,不如说是一种“水到渠成”。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了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、教育教学各环节,依托学士导师制度和科研项目课程,宿舍成员们在本科期间就进入不同的实验室开展科研,在各类竞赛中碰撞创新灵感。

宿舍成员共同参与的项目摘金夺银,图为其中一个项目主要成员合影

一间人人有奖的宿舍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氛围蔚然成风的缩影,“院级-校级-市级-国家级”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每年设立近1000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,为每届90%以上的学生提供双创实践的“项目平台”;创新创业中心、公共实验教学空间纳入双创教育“实践平台”,让所有同学在专业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。在这样的“保驾护航”下,同学们在创新创业中挑大梁当主角,释放青春活力的同时,为高质量发展厚植创新底色。

一场师生接力的赛跑

我们的产品可以实现环境病毒采集、检测、消杀三位一体,在15分钟内准确检测10种病原微生物,目前在高铁站、机场、医院、学校等室内室外场所均有应用。”大赛现场,金奖项目“微立方”一亮相就吸引了评委的目光。

从创新的小火苗,到技术落地,再到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需要的产品,项目负责人王正杰感慨,这其实是一场创新创业有机融入专业教育、与行业紧密结合的“接力赛”:专任教师郑璐璐、隋国荣老师提供耐心的技术指导;创新创业训练营里,行业专家进行一对一指导;创新创业学院和大学科技园给予场地、资金、政策等,帮助项目进一步走进市场。

“印象最深的一次,老师带我们去检测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实地调研,行业的情况和企业真实的应用场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。”王正杰表示,项目将继续往小型化、轻便化的方向发展,并进行个性化的定制,以此逐步拓展B2C的市场。

“微立方”项目团队在今年迎新期间到新生中宣讲

创新不能靠“单打独斗”,需要的是各方“协同作战”。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,整合、组织、协调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,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。学院副院长李臣学介绍,课内课外、校内校外联动机制的建立,将创新创业教育在更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,强化任课教师、学士导师、专兼职辅导员、班主任和学生的五方合力作用,协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:“学校将本科生双创教育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基本条件,指导学生取得高水平双创成果可以作为申报正高级职称的‘高水平代表性成果’,激发专任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。”

一个全员参与创新的场域

通过创新,让学生所学与工程实践零距离、教师教学与行业创新零距离、创新成果与企业需求零距离……学校在“国际创新大赛”“挑战杯”等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,近5年本科生累计省部级以上获奖7500余项,受益学生16000余人次。

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是“教与学”,但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靠“教与学”的模式远远不够。学校多层次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,建立了“课训赛创产”人才培养体系,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在课堂教学、项目训练、学科竞赛和产业实践等维度的互动,系统培育学生双创素养。

立足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,学校拔尖创新人才的选苗、育苗在最广泛的范围中展开,又进行了精准的培养层次的递进——培养计划中设置“2+1+1”创新创业大作业、项目课程和荣誉系列,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;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,实现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;设立院士创新班、格致创新班等新型师生共同体,提升学生工程创新能力。本科生院院长、教务处处长甘屹谈道:“我们不断加强专创融合、产教融合、科教融汇和师生共创,形成制度倒逼和激励引导叠加的双创‘闭环系统’,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,激发师生的双创活力,启发学生的主体和内因意识,形成浓厚的校园双创文化氛围。”

校园里创新潮涌。近五年,本科生授权专利615项,70多项科技发明实现转化;科研成果转化产生了蓝湖照明、卓道医疗、极隼翼科等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,进而转化为双创教育内容。在上理工,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链、人才链和产业链中的环节和要素有效整合,助力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“三位一体”大循环。

师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交流与研讨

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项目推进会

供稿:新闻中心

支持:教务处、双创学院、光电学院

文:李卉云、董真

 


返回原图
/